|
为什么说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作者:星球研究所,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93737/answer/1608196614, 来源:知乎 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一个“超级成都”才得以诞生。 本文由 融创中国 特约制作 在成都西北部,有一片与众不同的土地。论面积,它只是14000km2大成都的1/12;论行政区划,它也只是成都下辖20个区县市的一份子。 ▼ 02.都江堰市位置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是,它名为都江堰,一个以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这个名字便注定了它的不凡。在这里,横断山脉与成都平原比肩为邻,一边万峰耸立,一边沃野千里。 ▼ 03.从城市遥望巍峨耸立的群山,摄影师@何益 在这里,河流穿行于高山峡谷,又漫流于广袤平原,一边咆哮激荡,一边随性发散。 ▼ 04.平原上摆荡的河流,摄影师@李祺 在这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鼎足而立。前者是历经800万年演化的孑遗国宝的家园,后两者是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工程奇迹,和香火绵延1800多年的道教名山。 ▼ 05.青城山与大雪塘同框,摄影师@蓝天 这里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何会诞生截然不同的两类奇观? 01 超级阶梯 都江堰地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从高空俯瞰,一座清晰的“台阶”近南北方向延伸,将其分为两个迥然相异的世界。 ▼ 06.青藏高原-成都平原过渡带的“超级阶梯”,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台阶”以西是群山的世界,两大山脉分据南北。 ▼ 07.都江堰市地形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北部是龙门山,地形起伏较大且高差悬殊。其中光光山最高,海拔4582米,为都江堰市最高点。 ▼ 08.从城市遥望光光山,摄影师@刘向琼 南部属于邛崃山东支,其中令人瞩目的是海拔2434米的赵公山,笔直陡峻的山体一字排开,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山墙。 ▼ 请横屏观看 09.赵公山,摄影师@何益 距赵公山不远处则是闻名遐迩的青城山,由一系列山形各异的山峰组成,分别名为高台、天仑、笔架、香积、青峰、丈人、鬼城、木鱼、铰子、玄真、飞赴、赤城、龙居、药王、乾元、三狮、凉风顶、禅师岩、混元顶、轩辕顶等,人称“青城36峰”。其中高台山最高,海拔1260米,为青城第一峰。 ▼ 10.俯瞰青城山,楼阁所在处即为高台山,摄影师@卢鸣浪 “台阶”以东则是平原的世界,最低海拔不足600米。 ▼ 请横屏观看 11.近处的平原与远处的高山形成鲜明对比,摄影师@陈和勇 从高山到平原,急剧变化的地形好似一道巨型屏障,挡住了水的去路。每逢夏秋季,远道而来的暖湿气流沿着成都平原向西推进,迎面撞上“超级阶梯”而被迫爬升,形成频繁的降雨,这便是著名的华西雨屏带。 ▼ 12.山中云海蒸腾,摄影师@刘向琼 丰沛的降雨在群山之中汇聚成溪,溪流纵横交错、弯曲摆荡,加上地形高差悬殊,或切割出峡谷, ▼ 13.虹口峡谷,摄影师@李祺 或跌落成瀑, ▼ 14.山间瀑布,摄影师@曹维兵 或流入湖泊。 ▼ 15.龙池,位于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摄影师@陈和勇 最终,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入岷江。 ▼ 16.岷江为都江堰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下图为奔流直下的岷江,摄影师@曾岷 岷江汹涌澎湃,裹挟着砂土碎石冲出山口,进入平原,在山前不断摆荡。砂石呈扇状沉积,经年累月之后,居然冲积出一片广袤的沃土。 ▼ 17.冲积扇形成示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丰富的地貌、充沛的水源以及温润的气候,则在“台阶”的两侧孕育出两种生命世界。群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参天古木遮天蔽日。 ▼ 18.植被铺满山体,摄影师@李祺 以青城山为例,森林覆盖率超过72%,四季苍翠、幽深莫测,其中不乏珙桐、银杏、青城石栎等多种孑遗、珍稀和特有植物。 ▼ 19.青城山中遮天蔽日的树木,摄影师@曹维兵 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20.龙池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猕猴,摄影师@肖树清 平原地带则成了人类的家园,早在4500年前,先民们便踏足了这片土地。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农田。 ▼ 21.农田景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这样,迥异的地貌、水系、生命等在这里各安其所,特别的地理位置让都江堰成了一座分隔两个世界的“超级阶梯”。 ▼ 22.山地与平原,摄影师@巫栎鸿 但是,从阶梯奔流而下的岷江在平原上肆虐泛滥,却成了人类的大麻烦。 02 超级工程 多雨季节,水量暴增的岷江在冲出山口之后,犹如脱缰的野马,漫过堤岸、肆意横流,将平原地带变成一片汪洋。正所谓 ▼ 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引自岑参《石犀》 另一方面,冲出山口的岷江并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地带,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垒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 ▼ 23.岷江被迫向南流动示意,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 一边是洪水肆虐,一边又赤地千里。面对岷江这样的“捣蛋分子”,一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治水运动就此展开,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都江堰水利工程。 ▼ 24.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摄影师@陈和勇 整个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分水堤坝,名为“金刚堤”,它将岷江分为近西一侧的外江和靠近玉垒山一侧的内江,堤坝的顶端名为“鱼嘴”。 ▼ 25.现今的鱼嘴由混凝土和鹅卵石筑就,下图为平缓插入水中的鱼嘴,摄影师@赵靖影 鱼嘴可以根据水流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实现分流。在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而枯水期则恰恰相反,这便是“四六分水”,可谓精巧绝妙。 ▼ 26.鱼嘴分流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27-28.不同时期的内外江对比,摄影师@邓青 此外,鱼嘴还具有排沙的功能。以洪水期为例,大量的水流进入外江,同时也带走了大部分沙石。而进入内江的沙石,则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来处理。在金刚堤的末端,有一段名曰“飞沙堰”的低矮堰体,仅比河床高出约2米。一般情况下,它属于内江堤岸的一部分。 ▼ 29.枯水期露出水面的飞沙堰,摄影师@李昌华 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 ▼ 30.汛期飞沙堰溢流的场景,摄影师@唐潮 工程的第三部分,则是一道位于玉垒山山脊上的缺口。 ▼ 31.玉垒山山脊上的缺口,摄影师@巫栎鸿 内江水经此缺口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而且其细长如瓶颈可像水龙头般控制进水量,人们赞其为“宝瓶口”。 ▼ 就这样,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加其他辅助设施,便组成了这座宏伟的超级工程,都江堰。 ▼ 33.现今都江堰工程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都江堰水利工程也许算不上伟大。它的特别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它的选址。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总结前人的治水经验,又探查周围地貌和勘测岷江,最终将工程位置选在了岷江穿越山地与平原交界的一点。 ▼ 34.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位置,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 其二,则是持续千年的维修。都江堰并非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每逢冬春之时,岷江水位下降,人们须淘除沙石直到适当深度,为此河底至今还放置有4根标记深度的“卧铁”。同时,飞沙堰、金刚堤等其他结构也须完成加固和修复。 ▼ 35.2014年冬季维修鱼嘴的场景,摄影师@张铨生 一年一度的工程维护,人称“岁修”,这也正是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 ▼ 36.岁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相传李冰曾将岁修总结为治堰准则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下图为嵌刻在二王庙石壁上的六字诀,摄影师@张铨生 其三,是它的放射状灌溉系统。 经宝瓶口流出的内江水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可靠水源,为了将水源的价值发挥极致,历朝历代的人们又将内江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在平原地带发散开来。 ▼ 请横屏观看 37.四大干渠穿城而过,摄影师@陈和勇 再由干渠细分为更多、更小的河道和水渠,它们流经田野, ▼ 38.水流滋养的农田,画面远处为外江,摄影师@张铨生 穿过城镇, ▼ 39.城区中的柏条河,摄影师@唐潮 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放射状灌溉系统,灌溉面积在两宋时期便达到1300平方千米,比香港的面积还要大。 ▼ 40.都江堰放射状灌溉系统示意,底图源自@Esri Image Map 所以说,都江堰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它不光化解了洪水猛兽,甚至还变水害为灌溉之利,成为惠泽万民的利民工程。与此同时,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哺育下,一个超级成都也随之诞生。 03 超级成都 建成了都江堰,也就打开了成都平原的“水龙头”。得益于充足的水源,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写道: ▼ 蜀守冰凿离碓(堆),辟沫水之害,……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飧[sūn]其利——下文出自《史记·河渠书》旱涝频仍的成都平原从此沃野无垠,正所谓: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下文出自《华阳国志·蜀志》 ▼ 41.成都平原上一望无垠的农田,摄影师@陈和勇 农业的繁荣,使得成都平原崛起为中华大地上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曾让三国时期的蜀国可以一度与吴、魏两国抗衡。上自秦汉、下至抗战时期,在无数次的战乱中,成都平原上的粮草辎重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堪称国家资源储备的大后方。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一个“超级成都”才得以诞生。 ▼ 42.从飞机上俯瞰成都平原,摄影师@姜曦 反过来讲,都江堰城市本身则成为了“超级成都”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岷江以及众多河流则是沟通山地与平原的天然通道。 ▼ 43.沿岷江河谷延伸的松茂古道,起点位于都江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成都平原的各式商品沿通道进入西部山区,西部山区的山货特产又顺着通道而下,经都江堰而后运往成都。就这样,都江堰成为了成都平原与西部山区的贸易中转站。曾有谚语流行民间:搬不完的灌县,填不满的成都。 ▼ 44.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下图为灌县古城,摄影师@艾斌 都江堰还是“超级成都”的边防重镇。在历史长河中,成都平原多为国家边境,而横跨山地与平原的都江堰,自然便成了成都的西部屏藩。尤其在唐代,这里是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争夺前线。为了镇守这一要塞,唐王朝在岷江河畔的玉垒山上建造了玉垒关,它傍崖临江、居高临下,被誉为“川西锁钥”。 ▼ 45.雪中的玉垒关,摄影师@曾岷而 都江堰城,也变得繁华富庶、家给人足,令人流连忘返。 ▼ 46.青城山下的古镇,摄影师@叶长春 密布的水渠连通千家万户,各式古桥连通两岸,有横跨岷江的索桥, ▼ 47.安澜索桥,摄影师@叶家骐 也有雕梁画栋的廊桥。 ▼ 48.内江上的南桥,摄影师@王毅 各类建筑点缀大地,既有楼殿亭阁层层错落的二王庙, ▼ 49.二王庙,摄影师@余振威 也有守护一方的城隍庙,建筑对称分布,蔚为壮观。 ▼ 50.规模宏大的城隍庙,摄影师@邓志昂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道文化源远流长的青城山, ▼ 51.青城山山门,摄影师@李琼 山中宫观傍山而立、巍峨气派。 ▼ 52.青城山上的老君阁,摄影师@陈和勇 除了道教宫观,还有隐于山林的各种佛寺。 ▼ 53.普照寺,摄影师@王进 儒家文化同样在此生根发芽,文庙等建筑拔地而起。相传在明代,都江堰河西地区文风不兴,人们因而筑起奎光塔,“以蓄其气”。 ▼ 54.奎光塔,摄影师@陈和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感念李冰父子之功,当地人将其奉为四川保护神,这便是流行于四川的“川主信仰”。 ▼ 55.毗邻宝瓶口的伏龙观,奉祀李冰父子,摄影师@陈和勇 而青城山和都江堰,又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造访 。杜甫临都江堰而豪气干云,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自杜甫《登楼》陆游登青城山而文思泉涌。 ▼ 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出自陆游《登上清小阁》 ▼ 56.青城山,摄影师@唐潮 这就是都江堰的故事,现如今,故事仍在继续。 04 尾声 在现代化水闸、水库的加持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焕发新颜。 2006年,距离都江堰市区9km的岷江上游,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横空出世,即紫坪铺水利枢纽。它不光集防洪、发电于一身,更是1600万成都人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 57.紫坪铺水利枢纽,摄影师@陈和勇 水的“尽头”也在延伸,发散状灌溉系统继续蔓延拓展,连接沱江、贯通龙泉山。截至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超过23000平方千米,相当于成都平原的1.2倍,其中灌溉农田达到1091万亩。 ▼ 58.都江堰灌区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关隘风云早已黯淡,昔日的航运、古道也被铁路、高速公路所取代。 ▼ 59.成灌快速铁路,摄影师@周政 以都江堰为节点,一张交通网络已然铺陈开来,北抵九寨沟、南达峨眉山、西抵四姑娘山、东通成都,而且凭借成灌快速铁路,都江堰步入成都“半小时生活圈”。 ▼ 60.都江堰市交通示意,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超级阶梯赋予都江堰城市的生态优势,正在大放异彩。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江堰引入了优势猕猴桃品种,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如今已经打造出一个亚洲最大的特色猕猴桃生产基地。 ▼ 61.猕猴桃生产基地,摄影师@张铨生 自1988年起,植物学家通过育种、试验,收集保存了300多种野生杜鹃,在此成功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种植杜鹃花基地,中国杜鹃园。近年来,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和大熊猫救助与疾病防控中心相继落户于此,这意味着都江堰不仅成为了大熊猫由人工繁育走向野外世界的大门,而且还将为它们保驾护航。 ▼ 62.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摄影师@张铨生 也正是这超级阶梯的给予、超级工程的塑造、超级成都的崛起,让都江堰成为了天南地北的旅行者“超越预期”的憧憬之地。自2009年起,都江堰的旅游人次便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2019年的到访人次已经超过2600万。 ▼ 63.2009-2019年都江堰市旅游人次变化,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从2017年开始,融创中国以“共建城市”为理念,在都江堰布局两大文旅产业,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助力都江堰与成都的文旅升级发展。 ▼ 64.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与都江堰市主要景观分布,制图@巩向杰&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置身都江堰,人们不仅可以领略世界遗产的魅力,更能获得优质的文旅体验。“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让旅居生活更加欢乐与舒适。在赵公山下、岷江河畔,融合了川蜀文化和水源特色,集水陆雪乐园、文艺演出、购物娱乐、品质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西南文旅地标项目成都融创文旅城,吸引着本地、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区域的旅行者。 所以,为什么要去都江堰? 都江堰,因一座超级水利工程而早已名扬天下,但它又远不止于此。 只有当我们跟随滚滚江水流经这片土地,才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 都江堰是“二元”的,它地处高山向平原的转折地带,背靠茫茫群山、面拥万里平畴,一边庇佑生灵、一边滋养人类。 都江堰又是“连通”的,蜿蜒曲折的岷江犹如一条纽带,连接起高山与平原,同时越来越发达的灌溉系统,再连接起万顷良田和千家万户。 这就是都江堰,不止是超级工程。 ▼ 65.都江堰的城与山,摄影师@蓝天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牧陆 图片:渡江雁 设计:郑伯容&杨宁 地图:巩向杰 审校:风子 封面摄影师:袁博 【致谢】 本文在创作中得到了「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图片内容也得到了公众号「遇见都江堰」的鼎力相助,特此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都江堰市地方志办公室. 都江堰市志[M]. 方志出版社, 2013. [2] 应金华等. 四川历史文化名城[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都江堰志[M].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 [4] 庄平. 华西雨屏带及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J]. 生物多样性, 2002.... The End ...星球研究所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